2015年 1月25日晚,微信首批信息流广告上线,宝马中国、Vivo智能手机和可口可乐的广告出现在每个微信用户朋友圈里,但每个人只有一个。随后,一则段子在网上疯传:“朋友圈收到可乐广告的是屌丝,收到vivo广告的是中产,收到宝马广告的是土豪。这就是大数据,自己对号入座吧。据说,这次每个广告投放了1000万用户,如果一个广告都没收到,表示你们连被投放广告的资格都没有。”
腾讯效果广告在这一两年一直保持较快的同比增长速度,但从环比数字表现来看,腾讯广告收入进展速度一直较为缓慢。
今年5月28日,腾讯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至47.01亿元,但是与上季度的57.33亿相比,下滑了18%。就微信朋友圈代表的效果广告收入而言,从上季的29.16亿元下滑到本季的25.32亿元。品牌展示广告收入的情况更为糟糕,从上季的28.17亿元降至21.69亿元,下滑了23%。
腾讯对此的解释是,网络广告业务下滑主要是第一季度广告主减少投放的淡季影响,以及中国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经济环境。
“淡季”真的是“罪魁祸首”?还只是“替罪羔羊”?
之前的朋友圈广告一直被认为是神圣高不可攀的,微信对于广告主的品牌属性和服务费用都有极高的要求。对于某些微信朋友圈用户来讲,能够收到某些所谓“高大上”的品牌广告推送,会有产生身份认可,比如“高端”、“有品位”等。因此朋友圈用户对于这类广告不但没有反感,更会积极参与互动,与可以收到一样广告推送的“同类”人群互动。
但是自从微信朋友圈广告自助投放上线后,更多的小型企业加入广告投放,广告令朋友圈用户产生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而且随着广告数量、频次的提高,用户对于朋友圈广告的新鲜感下降,广告内容本身“加量不加质”,用户体验大大降低。
对此IT之家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60.69%的微信用户无法接受朋友圈广告,表示无所谓的用户有8.31%,表示可以理解和希望微信优化广告呈现形式的用户占到了30%。
同时新浪科技也发起了投票活动,在新浪的投票中,不能接受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用户高达88.8%,大部分用户非常排斥这种行为。
从企鹅智库发布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51.5%的用户选择了 “广告出现频率太高”。27.1%的用户选择 “烂广告无处投诉”,22.6%的人选择了 “低质假冒产品广告太多”,而 “广告展现形式突兀僵硬” 在六个问题中排名最靠后。所以说,用户反感的并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广告内容和推送频率。
除原先我们已经看过的“品牌展示”类广告、朋友圈广告,之后又新增了“公众号推广”、“移动应用推广”等全新广告形态。为了增加效果广告客户数量,今年1月,微信先是自降身价,将投放门槛由20万元/条调整至5万元/条,随后朋友圈广告自助投放功能以邀请制方式进行了开放测试。
腾讯称,推出自助广告投放工具,将三四线城市产生的微信朋友圈流量商业化,特别是满足了长尾广告主的需求。
但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显然不太奏效。
根据HCR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玩朋友圈的累计时长低于30分钟的人中只有40%收到了推送广告,同时,只有30%的人认为推送广告与日常生活是相关的,而有26.7%的人认为与自己日常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有43.3%,将近一半的人处于中立状态。
不仅如此,广告的最原始目的——勾起顾客购买欲引起购买行为,并没有得到实现。在调查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推送广告没有兴趣,认为不会勾起购物欲望,只有13.3%的人觉得能勾起购物欲望,根本抵不住诱惑。此次门槛下调,是微信急需客户扩大收益,美化下一季度的报表。
对于官方广告是否会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金振邦认为,网络空间具有公开、公平、开放的特征,合法、自由的信息发布有其合理之处。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往的强制网页弹窗等广告模式已不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在朋友圈等相对封闭的网络社交空间内,广告的发布与设计必须从新潮创意入手吸引用户进行互动。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不只是对于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这些在信息流广告模式上已经运作比较成熟的社交平台,现在每次推出新的广告产品也都会同样引发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对此,腾讯对外宣称朋友圈广告的频次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对单个用户每 48 小时内之推送一个广告;不少于 4 条新 Feeds 时广告放在第 5 条;曝光如果无互动(点赞、回复以及点击),6 小时后广告消失,有互动则广告不消失。
然并卵,事实就是你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广告,从奢侈品、化妆品、汽车、电商、母婴、快消到快餐、游戏……
微信在承载越来越多的多复杂关系和功能之后,势必让人感到厌烦。事实上,确实已经有很多人表示,他们正在降低微信使用频率,并且开始寻找其他社交产品作为替代。
从论坛、QQ、微博到微信,热点营销此起彼伏,圈内人士调侃“社交媒体起于约炮,兴于炫耀,死于代购”,言语粗俗缺也能说明把握好广告投放程度和方式之重要性,若原有的生态被破坏,人们便会陆续逃离。
在微信朋友圈给出的广告效果案例中,奥妙和《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转化率分别是 15 %和 13 %。根据《娱乐资本论》的报道,周迅和高圣远的英菲尼迪朋友圈广告,有 12 % 的用户点击了“查看详情”。
这样看来貌似腾讯的精准投放真的为商家带来了盈利,但问题是目前朋友圈广告还无法被第三方监测,所有的分析报告都是由腾讯方传递给第三方,其公信力不得不让人质疑。
一位投放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知名外企营销负责人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微信朋友圈的曝光点击转化率大概只有2%左右;随着更多广告的入驻,这个数字也在逐渐下滑。
微信广告不仅仅是卖一个广告位,发一条广告,它销售的是一种营销推广的运作模式。它以广告为本,背后融合精准投放、二次营销、数据反馈与战略调整等策略,各个步骤细致而微,最终才有“一鸣惊人”之效果。
在人人喊着渠道为王的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鱼龙混杂,大部分用户常常感到信息负荷过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容为王和用户体验仍然是获取用户好感度和注意力的关键点,微信广告不妨在广告内容本身上精雕细琢、加强把关,同时一改散点拉取式的投放方式,给自身“加湿”——设置广告按钮,让用户有权隐藏广告,以及有权“拉取”特定类型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