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阿里最火的新闻竟然不是支付宝提现收费,而是五个安全部门的员工因为用编写脚本代码方式(俗称开外挂),在秒杀月饼的内部活动中“秒”到了133盒月饼,最后其中四个被行政劝退离职了。。。
在阿里对外公布的信息中,小公举分析下来认为:不管这五个人是有心还是无意,这其实是无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不尊重规则和秩序的行为,乃至对其他参与用户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这是个人能力很强的人与企业文化碰撞出来的问题,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之后出现的畸形现象。
下面是一份数据《2016上半年主要行业平均税前月薪》,时光倒转到几年前,国内平均薪酬最高的行业一直是房地产和金融,一直稳稳霸占着前两名,而如今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薪酬正以高速发展的趋势甩开其他行业。在平常与人的交谈中,其他行业的人都对互联网行业的人才表示很羡慕,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
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移动互联网,而新媒体恐怕属于移动互联网里面最鼎盛的行业了。在高速发展后,就会出现一部分人为筹码,自我膨胀,无视职场规则、无视纪律。
说到这个,小公举碰上一件事。这段时间我帮着甲方客户,面试一批应聘新媒体运营岗位的人。
其中有一个工作7年(2年微信运营),30岁的男人,按照他的履历,我觉得可以担当团队负责人。当然他的薪资要求也很高,年薪至少25万以上(15个月月薪)。
其实企业不怕给的多,就怕能力弱的人要求的多。邀请他过来面试,本以为会一帆风顺,然而行政给他打电话时,却被他“当头一击”,这个男人说“面试我只来一次,不会来第二次”。他表达的意思很简单:没有什么首轮、二轮面试,要么面试后直接录用我,要么别找我了。
行政跟我说,这个人太拽了。我想,有能力的人,通常有一点小脾气吧?
地点:上海繁华的五角场商圈
约好的十点半,小公举我早饭没吃,赶了20公里路到甲方公司,等着这个男人来应聘。为此,我特地在前天晚上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他能给我满意的答案。这里将问题也发出来,给大家看下:
1、你认为原创类公众号和营销号哪种更适应微信的发展趋势?
2、让你从0开始做一个财经类微信订阅号,没有资源、没有渠道、有几千元预算,你打算怎么涨粉?内容生产方式是怎样的?
3、你觉得常见的几家新媒体平台(避免广告嫌疑,隐去名字)有什么区别?
4、你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公众号,最终实现财务自由?
5、你觉得公众号运营到一段时间后,用户画像是否能够纠正?
6、两个10万粉的同类公众号,非头条位置,一篇互推文章,你能涨多少粉?
7、你觉得微博、微信、今日头条这三家新媒体平台有什么区别?
8、你觉得一个财经类的微信订阅号,有哪几种盈利方式?
9、你有没有写过10万+的文章?看一篇你写过/整理过的。
10、你觉得财经类社群该怎样向成员收费?
11、关注了哪些大号?他们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如何盈利的?
12、你关注了哪些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公众号?
13、多个金融类公众号组成的微信矩阵,运营团队该如何安排?
不知道怎的,我总担心面试这个男人不会太顺利,内心祈祷着不要发生什么状况。结果这个男人打电话过来说需要我们等他一会。
然而一等就是一个半小时,直到中午12点。为此我忍了,因为这个男人的工作履历非常吻合公司招聘需求:
1、擅长微信运营、互推合作、部门协调等;
2、带领5个人,10个月把1个财经类公众号做到了头条四五万阅读,另外1个公众号2个月涨粉3万多。
3、带领6个人,1个生活类公众号一年吸粉5万多,1个教育类公众号半年吸粉3万多。
迟到了一个半小时,他突兀的走进办公室,皱着眉头问了一句话“ 是你吗?”
说实话,当时我是懵逼的。。。这句话不应该是我(面试官)的台词吗?。。
我端坐着,眼光扫过这个来面试新媒体主管的30岁男人。虽然我比他年轻几岁,看着显嫩,但自从几年前独立带领团队后,我已经面试过数百号人了。面试场是无形的战场,双方都在精打细算,考量对方。
这个男人背倚在椅子上,上半身皱皱的灰色衬衫,下半身被桌子挡着看不见,但颇有点趾高气扬的感觉。我开门见山向他问了上面13个问题,他的回答有不好的,也有好的。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是态度。
面试过程中,从他口中出现最高频的词不是“新媒体”,“自媒体”,更不是“我觉得”。他开口闭口的是“牛逼”,“你知道吗”,“我认识”,“我朋友”。
我理想中他的回答应该是“我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我觉得新媒体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公众号应该这样去运营。。。”
而实际上他的回答是“我有很多个微信号,我的好友数量加起来超过10万个。。。”
他最让我大为无语的一句话是“我不写文章的,我是来做新媒体运营主管的。”而且反复强调。在他眼中,似乎写文章是多么LOW的一种工作。
最后我问他:“带领两个人做一个公众号,第一个月能做到多少粉丝?”
他直接跟我说:“做不出粉丝。”
我又问他:“那两个月能做到多少粉丝?”
他跟我说:“三千多个。”
当时我又是懵逼状态,这才摸清他的状况,原来他之前的公司都是做营销号的,本身拥有帐号和粉丝,在这基础上靠互推涨了几万乃至几十万粉丝。
翻阅他的简历,工作前三年没有写工资多少,近两年明确写着工资从12000/月上升到17000/月。可想而知,新媒体的鼎盛不是其他行业能比的。
我不知道30岁的男人生活状态和职业状态是怎样的,但30岁年薪20多万并不是多出彩的数字,做过几十万粉丝的运营数都数不清,有什么值得得瑟的呢?
这个男人不问企业发展空间,不问企业文化,不问企业情况,只谈薪资,目中无人。能力再强,素养不行,恐怕哪家公司都不会要。
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他说“明天还有两家公司,再不过,就自己单干了”。我想,既然选择了面试,单干这个词就是面试中的大忌。这又说明了一件事,确实和我猜测的一样,他已经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一家都没有要他。
在大城市工作,一家好的公司,是能帮助一个人提升素养的。
我想,是否由于微信公众号膨胀式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公司在快速发展中不具备企业文化,出现了很多野蛮人。当每个运营都能做个几万粉丝的时候,会出现越来越多狂妄自大的人,他们无视企业文化,无视职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