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写字的,人家徐老师,咪蒙感觉也没强到哪去,为啥人家就能圈粉几百万,你的转到朋友圈都没人看?其实,写文章也是讲套路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的4个套路。
一,用心写好开头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广告人休格曼,出了一本书叫做《文案训练手册》。在这本书里,休格曼不断的提到一个观点,并且后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文案的第一句话,它的存在,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想要阅读第二句话。
再往下推导,休格曼说,文章的第二句话呢,它的目的就是让你想要阅读第三句话。那么第三句呢?道理是一样的嘛。
所以一个可读性非常强的文案,应该是可以让人从文章的一开始就沉浸进去无法自拔,下面我念一个“甲壳虫”汽车的文案给你们听,咱们来感受一下。
我们的小车不再是个新奇的事物了。不会再有一大群人试图挤进里边。不会再有加油工问汽油往哪里加。不会再有人感到其形状古怪了。事实上,有很多驾驶我们的”廉价小汽车“的人已经认识到它的许多优点,并非笑话,如1加仑汽油可跑32英里,可以节省一半汽油;用不着放冷装置;一副轮胎可以跑4万英里。也许一旦你习惯了金龟车的节省,就不再认为小是缺点了。尤其当你挤进狭小的停车场时,当你支付那笔少量的保险金时,当你付修理账单时,或者当你用旧大众时,请想想小的好处。
有没有发现,从第一句话,我们的小车不再是个新奇的事物了,它就已经把我们抓牢了。不再是新奇的事物了?为什么?以前又怎么新奇了?接下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不会再有一大群人试图挤进里边。不会再有加油工问汽油往哪里加。不会再有人感到其形状古怪了。
然后我们的注意力就像坐了滑梯,一直向下滑,直到看完整个文章。
有意思的是,休格曼有时候甚至会接到读者投诉的电话,他们说,我明明知道这是你的广告,但我最终仍然不自觉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看完了它。
二、少用专业词汇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可以看故事看的津津有味,却看不进去那种专业的论文和书籍?
这其实是因为,故事里面使用的词汇,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常见。
当你听到小女孩,你的脑子里面就会自然的浮现出一个小女孩的形象,我甚至还敢打赌,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小女孩,穿的还都是红裙子。然后我说,小女孩走进了一个房子,这个时候你脑子里的小女孩就走向了一个房子,我猜你脑中里的这个房子,顶一定是尖的,对不对?
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个词语的时候,脑子里同时会浮现出图像,而读故事,脑子里形成的图像就会连接起来组成画面。所以与其说我们在读故事,不如说是脑子自己在给自己放电影。我们根本不用去刻意的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所以可以把精力放到故事的剧情上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故事会比较吸引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读论文或专业书就读不进去呢?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嘛。看到某个专业词汇的时候,我们脑子里面没有特定的画面,需要刻意想,所以读起来就慢,就吃力,当我们花精力去想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们的思路就被打断了,自然也就没办法把精力完全沉浸到里面,自然也就不愿意读了嘛。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写文章,应该避免像论文那样专业词汇一大堆,既抽象又没有画面感。那如果你的文章中一定要出现一些生僻词语怎么办呢?很简单,配图嘛,脑子里没有画面,我们用眼睛输入一个画面不就好了吗?
三、要有条理性
有条理的文章,就像一个书架,每一层放什么书,清清楚楚。而没有条理的文章,就像缠绕在一起的耳机线,让人看了就觉得心烦,也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推荐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尽可能列出12345出来,并且在文章开头就说好要讲几个点。这样读者在看文章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你的文章进行到了什么阶段。最好在文章的结尾还能有一个总结,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有条理性。
另外,3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如果你的文章,要点不超过3个,那么读者就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回忆起你讲的内容。
四、突出情感
我们进化到现在,产生了一种本能,那就是当我们在兴奋或者悲伤等情绪中的时候,大脑会高度紧张,产生应激性,让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阅读文章,理解起来也会更深。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理论,即: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而我们平常多见的只有4类,也就是喜怒哀乐。
而在文案中调动读者情绪的方法也有很多,除了文案本身,还有运用标点符号,配图,甚至包括配色。
当作者在文案中传达一种感情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代入,并且认为这是你自己产生的情绪,从而对文章更加认可,甚至产生转发的欲望。
前一段时间自媒体人咪蒙有两篇非常火的文章,一篇叫《致贱人,我为什么帮你》,一篇叫做《你穷你有理了?》。
此处省略整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就是运用第一视角,用非常强烈的情绪抨击了身边的那些贱人,价值观扭曲的穷人,读了让人感觉仿佛是自己亲口对着那些人骂,激起了强烈的情绪,还解了气。所以大家疯狂的转发,咪蒙的知名度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