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
已经成为品牌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
低成本 | 高回报
这样诱惑的营销属性,多少品牌为之疯狂。
尤其是那些已经从社会化营销中成功走出来的品牌,更是形式典范性的标杆吸引更多的品牌投入其中。
只不过当我们在回顾那些所谓的社会化营销案例时,就会看到,原本那么美好的设想都不过是假想。
新媒体营销
就是个美好的陷阱:小米、星巴克、杜蕾斯;神级的存在误导了多少新手
如果说有什么营销案例让大家对于社会化营销的美好开始报以期望,那么就一定是那几个社会化营销的那些尖子生,其中小米、星巴克以及杜蕾斯就是其中一员,而且他们也正是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新媒体营销成功模式。
杜蕾斯
品牌基础、创意先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星巴克
社会化节点、新品活动,拉动线下消费
小米
微博扩新、论坛沉淀、微信客服,沉淀用户成为米粉,后续补给产品
这三种模式都在为后来进入新媒体营销行列的品牌形成模式典范。于是就有了不停发段子的,也有通过各种优惠活动拉拢用户,以及各类新手机品牌的出现。但是在这种这些成功的案例背后却像是个隐形大坑,在引诱大家跳进来后,却发现实时并非如此。
新媒体营销是个坑,有些人生在其中却还不自知。
杜蕾斯模式误区
发发段子就是社会化营销
杜蕾斯社会化营销给人最大的错觉就是,只要在微博上发发段子,紧跟一下时事热点,就可以聚拢粉丝,强化品牌效应。这也就造成了现在一出热点品牌就开始蜂拥而上,但是不知道是惯性思维还是真的就是品牌影响力。
很多时候大家都还是在等着杜蕾斯的热点营销,不少时候,当杜蕾斯慢了一步,网络粉丝们就开始敲碗等待,“我们亲爱的小杜杜的脑洞呢?”。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证明了杜蕾斯其社会化营销对于粉丝的影响力,这就不得不深思一下,为什么他可以。
段
子
的
背
后
是
一
个
体
系
的
内
容
传
播
其实对于杜蕾斯的分析有很多,笔者看过比较有参考性的是一下这个,比起一味的说只要有创新就能成功的理论来说,更具实际参考性质。
第一,产品已经存在广泛的认知度。因为杜蕾斯是所有中国城市的男性和相当一部分女性都了解的产品。
第二,看品牌的创意,也就是说这个品牌是否有创意调性。
第三是涉性的话题具有趣味性。这是杜蕾斯这类品牌独具的产品属性,而杜蕾斯也恰当好处的站在了情与色的临界点上。
第四,认识到其他媒介渠道的重要性包括北京的一个酒吧,在酒吧大屏幕上,整整播了一晚上的广告。以及同时段投放的视频贴片广告,所有的广告链接最终都指向了微博。
从产品属性到品牌定位,以及是内容整体走向和多媒体渠道同时发力,这些不单单是简单的一个段子的事情。
其背后是一连串的内容规划体系。这才是想做社会化营销的品牌应该看到的。
星巴克模式误区
做做优惠就是社会化营销的销量关系
如果杜蕾斯是玩段子的高手,那么星巴克就是社交媒体促销的高手,大家都在说社交媒体不适合捆绑销售,做品牌推广才是一个社交媒体营销的自知。但是偏偏其中星巴克就反其道而行,星巴克的社会化营销就异常的简单粗暴单,就是发促销信息。
从微博到微信以及是自身的APPS最多的就是,他们又出新品了。但是就是这么粗暴,却真的能让粉丝一次次的排队购买。于是大家就想说,是不是社会化营销真的能和销量挂上钩呢?
笔者只想说,不是星巴克就不要轻易相信社会化真的能带动销量属性。产业周边发展优势,不爱喝咖啡但是就是杯子收集控
首先理由与杜蕾斯相似的一点就是,星巴克在社会化营销前已经有一定的品牌基础。
其次星巴克的社会化营销更多的是与O2O相连,虽然他也有比如音乐的微信营销,但是之后更多的还是有限量的季节性咖啡特供,每个季都有特供主题,配上相应主题的赠品和附加值产品。
最后星巴克最后一个杀手锏就是他的限量款杯子,毕竟每一季那些死贵死贵的马克杯,是让消费者带回家拍全家福的。这一点并不是很多品牌能做到的。
这也是星巴克社会化营销融入整个营销环节中的一个点。从把第一批消费者引到店铺开始,一直到每每促销都有各种好听入耳的名头拿出来吸引消费者重复光顾,到最后这一步让消费者分享喝完咖啡的体验做word of mouth,真正做到一个完美的循环。
而且死忠粉在央视批评星巴克"贵在中国",反倒引起了一场粉丝自发在社交圈为星巴克进行辩护。有点评称,此事件可能会将一步提升星巴克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强化其中高端形象,同时推升星巴克的市场占有率。
小米模式误区
屌丝也能靠社会化成功逆袭
如果说上面两个案例是以往品牌的社会化营销上的放大作用,那么小米的崛起就是完成了网络屌丝的逆袭之梦。在互联网的从无到有的程度,激励了多少创业者。
小米的崛起已经被扒过无数次,从论坛发家的小米粉丝成为津津乐道的社会化营销的案例,于是众多新品牌开始着力于将营销力道集中在社会化营销上。
标榜上
互联网手机
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XXX
都要让自己来一把小米走过的道路
但是真相如何?虽然小米现在也在面临转型危机,但作为一代社会化营销鼻祖,还是能够有资本笑傲群雄,资本就是小米早期的那几年沉淀。
屌
丝
转
型
大
神
背
后
是
时
间
的
沉
淀
虽然小米的成长速度较之传统的IT品牌已经是令人嗔目结舌的地步,但是再这个最好一夜爆红,一周上市的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只看到了小米现在买点产品还要限时抢购的眼红。却忘记从零开始的论坛起步阶段的用户积累。
更不要提,小米强大的客户部门更是其制胜法宝之一,用一个知情人士的话来说:“知道小米手机内部运营微博帐号的团队有多少人?有160多号人。但是我们去看小米手机的微博帐号,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所谓的创意,这个团队实际上都在做售前和售后。如果是随便找两个小朋友去做,根本就做不起来。”
尤其是现在这个论坛基本快死绝了的年代,想要再造一个小米论坛更是难上加难,其背后一整套互联网逻辑驱动,也需要时间一点点的积累。
在资金预算有限的市场团队中,如何筛选发布渠道,如何策划和运营创意,如何根据社交网络的反应迅速做出下一步计划,每一项都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