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卡通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里曾经预测过特朗普将要当选美国总统,到英国女王曾经开玩笑说要暗杀特朗普?我们的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和假消息。
就拿 1月29日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的清真寺枪击案为例,凶手为亚历山大·比索内特(Alexandre Bissonnette)。在案发后短短几小时里,有关警方为了保护一名穆斯林共案犯而掩饰案件真相的阴谋论就开始不胫而走。
反谣言网站Snopes的联合创始人大卫·米克尔森(David Mikkelson)表示:"谣言流传起来非常快,超过了辟谣的速度。"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由于大量用户在美国大选之前想搞清楚很多流言的真相,Snope网站本身的流量几乎翻了一倍,月访问人数达到1,360万之多。
幸好,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那些符合自我观点的可疑消息,而对与其观点相左的事实却不屑一顾的原因。只要采取以下6个策略,就能让你不被愚弄:
策略一:不要被简洁信息冲昏头脑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而看起来高度可信。这涉及"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这一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例如,以简单浅显的文字写文章就能起到这一作用。
出于同样原因,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例如,经常上电视的人),即便该人对于正在谈论的问题明显知之甚少。不要被漂亮的表面文章蒙住双眼,要多方位接触信息来源。
策略二:当心P过的图片
尽管图像能够提高一篇文章的"认知流畅度",但是Photoshop等软件却能够轻易修改并扭曲一张图片的本来面貌,从而随意摆布你的历史记忆。Slate网站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首先展示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图片(只有部分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后向阅读者提问。
有将近半数的阅读者都称,他们都记得那些虚假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个例子表明,真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假的。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就要考察多个信息来源,不要让眼前的所谓证据迷住你的双眼。
策略三: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许多人过度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要比一般人要多。在IT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只需轻点指尖就能连接无限知识宝库的智能手机更加深了这种意识。
由此,我们不会质疑那些能强化我们自我印象的信息,而对那些不符合自我口味的信息则弃之如敝履。
策略四:扩大信息获取范围
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所以,要尽量和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交流,并且去阅读那些你一般不会去看的新闻来源。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也绝非无懈可击。
策略五:保持好奇心
心理学家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认为,保持好奇心会让我们受益。教育本身不会防止极端化思想,好奇心强的人则更为平衡的方式评估科学证据,而不会被偏见遮住双眼。
策略六:考虑对立观点
传统心理学论文中记记的策略也会让你受益。斯塔福德在他发表的论文中记载了一项实验,实验中要求参试者阅读关于死刑的文章,同时给出如下提示:"在做出每一步的结论时,设想一下如果研究的最终结果与你的结论相反,你是否还会做出极端化的结论。"
举例而言,向参试者展示死刑能够降低谋杀率的数据,请参试者分析这项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然后设想研究结果会与数据所显示的相反。
事实证明,这一技术能够降低参试者的确认偏见(当证据与其自身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愿接受该证据的倾向),同时让他们对于支持其原本假设的证据产生质疑态度,由此使得他们的观点整体而言更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