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品牌商们对新媒体领域的广告投入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临近年尾,很多品牌主又开始问这个问题了。
就新媒体属性和品牌主自身的双重思考,品牌主的担心不是没理由的。
➀ 新媒体在实现信息交互的同时,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嘈杂。此外,由于大多数跟风品牌的 “自high”,无病呻吟,缺乏判断的盲目追热点,都加重了用户信息量过载的问题。
➁ 部分用户开始逃离社交网络。对现有用户而言,常规内容已很难激发其好奇心和参与感,从而产生对品牌账号取关的举动,对观点和感受的分享、表达、转发热情消失殆尽的表现。
➂ 渠道算法和广告产品的变化,使得好内容“自然”到达目标人群的难度变大。因此品牌预算分配方面,则难免需在制作好内容及购买信息流广告的合理分配上纠结一番。
另一方面,品牌主的疲态也来自于自身对新媒体运营的定位模糊及不合理期待。除了部分领先品牌能跟得上新媒体的传播节奏,逐渐掌握数字媒介上的发力要点,依然有许多品牌没有深刻理解新媒体的传播要义。而新媒体营销的效果取决于内容、关系、互动等综合因素的配合,因看到一些刷屏的营销事件而对新媒体营销产生不合理期待,也是导致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心理原因。
随着消费者行为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领域的营销难度在不断加强,但其中也不乏在变化中把握机会的品牌,他们将平台互动性与产品调性,内容创意等达到较好融合,收获了用户,品牌,销售等不同层面的成果。
那么,时至今日,新媒体营销的价值、机会、以及未来的趋势在哪里?
相较与于传统渠道的媒体广告的单向输出,新媒体给了品牌一个机会去更好更及时的了解目标消费者,倾听他们的需求,收集他们的反馈,从而更好的与之交流、解决疑问、改进产品。然而新媒体发展至今,许多品牌还是捕捉不到“走到群众中,与用户进行对话”的要义,在无意义的高冷和尴尬的与用户装熟间跳跃。新媒体的传播需要追求高效高速的诉求直达,并且贴合新媒体的用户—80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的接受视角,传播人们易于接受的宣传价值,将浅层传播转变为更深入的互动。
这首先体现在内容运营上所谓的“说人话”,让目标消费者真正理解品牌的主张。所有与之无关和无感的内容都会让TA们转身离开。 站在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使用贴近年轻消费者生活与情感表达的语言,从而让消费者反过来更直观的感受到品牌要传递的讯息。例如作为企业级公众号的支付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却总是受到年轻用户的追捧。网易2016招聘启示,通过改编一首江南皮革厂倒闭的歌曲在朋友圈得到大量转发,评论。
曾经简单使用新媒体进行浅层传播的趋势已然消失,转发分享等硬传播互动的活动模式日渐式微,与用户深入互动的模式逐渐成为传播理念的核心手法。只有将传播的核心理念结合新媒体媒体这个手段,将诉求通过深入互动与深度创意结合的形式,才能成功达到诉求传递的目的。
除传播手法上多样性的变化,品牌还需要注重面对传播群体需求特征,更有针对性的达到传播诉求。如今,年轻消费群体对广告的免疫力和排斥性越发明显,即便一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以及碎片化,大而全的信息并没有办法做到理想的覆盖。这便要求品牌的营销做到越发精准,越发契合不同人群的诉求。
光从推荐系统来讲,社交媒体的针对性,命中率远胜于传统媒体。这除了要深耕新媒体领域多年的品牌积淀,同时也要求媒体在运营技术的纵向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开拓。理论说,因有社交媒体,海量消费者的行为、印象数、流量、用户、销量、口碑、死忠顾客所见即所得。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如果技术不跟上,通过大数据获得消费者洞察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营销活动只是一套大空话。
新媒体营销的另一大机会是通过内容、渠道、技术的结合创新。泛资讯传播时代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定制资讯时代的到来。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内容消费需求,针对不同的渠道特征做内容创意的设计是趋势所在。将内容用巧妙的方式与品牌和产品挂钩是品牌宣传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点。
虽然人们看似尝试避开泛滥的信息,但内心深处却又是孤独和渴望互动的。总有一群消费者,在某些时刻,哪怕是心血来潮,他们会点开品牌的新媒体账号,去看看,去聊聊。此时,品牌需要做的是抛出一些“谈资”,让聊天不再生硬和冷漠。或许模糊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当服务号推送跳出来时,消费者在点击取关前会有那么几秒钟的迟疑,而这几秒的迟疑,便是品牌与消费者日渐积累的暧昧链接。
品牌在新媒体上持续产出与目标消费者高度相关的内容,与消费者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和维持这种暧昧,或许这也是企业选择坚持在新媒体领域做持续运营和营销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