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谁从一开始制定了这个游戏规则,大家都轻松的跟进着。目前这三个招数的情况大抵不过:
做自媒体越来越彷徨,品牌都不想再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因为看不到实际产出;
做高投入内容,大部分抱着投机心态,最好是做一个炸一个,刷一次屏;
用KOL要能看到实际转化,最好能一次转换到销量上去。
三者看下来各有各的挑战,各有各做不下去的地方。新媒体营销就此走入了死胡同吗?宝洁前两天放出消息说要大幅削减在互联网上营销预算,大概也代表了部分品牌主失去信心的现状吧。
要跳出来看这事,就要走出套路。先忘掉这三个固定打法。所谓新媒体营销,到底新在了哪里?我不断在重复的一个本质革命就是:新媒体引入了游戏的参与者,营销不再是品牌玩弄消费者的一场心理战,消费者也成了这场比赛的“队友”。
当消费者介入到品牌的传播,广告内容不再受控,传播方式没有了规律,如果谁试着想控制这一切,都会让自己看起来变成傻瓜。那么,不能控制就要退出游戏吗?当然不是,越是乱世越出英雄。
先厘清一个观点:营销并不等于包装。有人觉得做广告就是把什么烂东西都包装的诱人无比。但这门科学值得研究的核心并不在此。
营销是把产品通过对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介绍给对的人群,并且持续性的跟他们交互产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洞察很重要,品牌体验更加重要的原因。
失败的营销最大问题往往都不在于广告是怎么“吹牛”的,而是广告没有对真正在意这则广告的人说话,又或者同时说得不是对他们产生价值的内容。有时候看似简陋粗糙的广告,反倒说出了消费者最想了解的信息。比如,我们餐厅就是体验最好,特别适合商务沟通。
如果以上关于营销的意义没有存疑,那新媒体其实为这个真正的营销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机会:
- 寻找对的人:通过大家社交内容可以了解谁会对产品感兴趣
- 对的语言:通过监听可以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样的语言
- 对的人群:他们在哪些平台活跃就去哪里推广
如果说社交媒体交出了大多数人的隐私,让营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市场,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在哪里说什么,那么挑战的真正核心点就来了:对的沟通方式。
就算看清楚了对谁说话最有价值,也不见得我说的方式是他们会喜欢的。如果他们不喜欢,那么再了解他们都没有,还是会被拒之门外。
其实我们一直都还没了解清楚最佳的沟通方式,对吧?
开自媒体是一种姜太公心态,反正我就在这里了,我就这么说话了,你们愿意关注就来吧,不喜欢了就随时取消;用KOL又要迁就KOL本身的沟通方式,不能跑的太远;至于做高投入的内容,那就更是蒙着眼睛打猎了,一枪开出去,都不知道自己要把什么射死。
到底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才是消费者喜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