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国内应用市场在统计上有着超过400万个的量级,但僵尸应用占8成。分析师指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APP涌现死亡潮,或许给激情无限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在APP死亡潮的背后,又有哪些推手?
无价值APP自然淘汰 二八分化格局形成
回顾多年前智能机刚刚兴起,用户喜欢下载各种好玩有趣的APP使之丰富手机娱乐特性,但随着用户对于APP的尝鲜冲动已过,只有那些有价值的APP得以沉淀,简单粗暴无趣、无价值的应用本身只具备短链条特质,一招鲜一波死,已被淘汰出局。无价值的应用包括那些更新迭代慢、产品体验差、有各种广告、与同类型应用相比同质化高,并且应有功能缺失等诸如此类的劣质APP。
另外,对于用户而言,安装太多应用往往会拖累手机的速度、消耗流量、导致内存占用过多而导致卡顿、系统不兼容等各种问题。因此,目前日渐成熟的智能机用户主动安装的手机APP量基本维持在10~20个左右。换句话说,涌入应用市场的APP数量和分发总量依然在大规模增长,但推广的人口红利已过。
另外,真正提供用户价值的移动应用经过多年来的品牌沉淀与习惯培育,使得各领域的热门APP已经确定基本格局。APP类型有天气类、社交类、图片处理类、新闻类、工具类、视频类等各种类型,但对于某一应用类别而言,往往只有一到两款APP能生存。比如天气类应用活下来的有墨迹天气;WiFi类APP存活下来的有WiFi万能钥匙;视频类有优酷爱奇艺们;手机搜索,多数用户只知道百度;社交类应用,多数人只用微信、QQ、陌陌;K歌类的可能会下载唱吧。几乎每一个垂直细分领域,都是一到三款主流应用几乎占据了80%的用户的手机桌面。对于手机用户而言,平均APP装机量极为有限,但每一个垂直细分领域,涌现出来的同类型APP几乎都成千上万,剩下的80%的APP要去抢夺剩下20%的用户,高黏性的精品热门APP与劣质APP的二八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高昂的推广费成中小型APP创业者的杀手
另一方面,APP获取用户的推广成本则相当高。虽然很多APP都可以通过低成本口碑宣传推广便可触达并有效吸收用户。但大部分APP由于拿不出更多的推广费用在应用商店占据一个较好的榜单位与推荐位,继而就导致无法获得很好的曝光而无人问津,随即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沉寂。另外要知道,即便是知名APP,依然逃不脱通过刷机或厂商内置预装的手段来获取用户,而手机APP的刷机、预装成本基本在1.5~5元。许多厂商预装最低十万起量,一次投入至少在20万上下,对创业公司来说,一般玩不起。可以认为,过高的APP推广成本成了创业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APP丧失了稀缺价值 非刚需类应用被优先卸载
APP死亡的源头还应追溯到各大应用商店的策略,目前来看,大部分安卓应用商店都采取了完全免费的策略,这固然可以降低用户安装与使用成本,但是长期以来,选择太多,APP对于用户而言就丧失了稀缺价值,他们常常一个月也不上一次应用商店,上了应用商店,在上面的停留时间也非常短。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几大著名的安卓应用商店,每天的人均使用时长现在仅为1.45分钟。这远低于用户对于微信、天猫等高频APP的使用时长与打开频率。另外,不少APP安装后,占用用户时长越低,被卸载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据Nuance公司的一份调研显示,智能手机中至少有95%的移动应用从未被使用过。我们知道,天气、社交、搜索、新闻类APP可以天天用;地图类、团购类、视频类APP会偶尔时用。但许多工具类、娱乐类应用许多用户几乎几个月都不会打开一次,这类非刚需、无趣类应用是用户优先选择卸载的对象。
游戏类APP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根据数据显示,游戏类APP的僵尸率高达79%。我们知道,对于优质游戏来说,可能有一定的用户黏性,但许多小游戏都是开发简单、门槛低、依靠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链条的牵引,用户流失率很高,沦为现象级应用。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创业者想到的打法依然是先圈用户、做流量再圈钱,但商业模式的构建问题始终是无法绕开的,因为PC时代靠流量直接变现的模式在移动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多数国人没有为APP付费的习惯,哪怕是手机游戏。
而我们看到,许多手机游戏的盈利模式则可能面向商家与用户收费,面向商家选择内置点击或推送广告等形式,商家要付给APP开发商相关的点击分成或者客户转化的费用。而向用户收费包括收费下载或者购买道具金币等,但事实上,许多游戏还是可以依靠广告与付费模式来创收,但ARPU值很低。加之手机用户的耐心越来越差,游戏的可替代性强,手机屏幕空间决定了手游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会将自身推入火坑。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市场的安全软件来说,对于内置广告往往会建议用户拦截或者直接判定为恶意软件,这导致手游APP的盈利变得艰难,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没有风投公司的支撑钱很快会烧完,因此用户数虽然做上来了,一样赚不了钱,这让很多手游创业者断粮而亡。
超级APP成为流量黑洞 扼杀了创业型APP的生存空间
再者,超级APP扼杀了创业型APP的生存空间。比如根据艾瑞报告指出,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这一点也属于创业者本身就没有选择好创业方向的问题。微信目前已经占据8亿用户,是一个高黏性的庞大的社交生态圈与超级APP,相对来说,微信的存在已经扼杀了大部分社交类APP创业的空间。而社交创业者想要生存就必须避开微信的泛社交领域,选择垂直细分市场,但事实上,目前来看无论在职场社交(脉脉)、陌生人社交(陌陌)、匿名社交(无秘)都已有相关的先入者占位,留给社交APP创业者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死亡几乎成为必然。
超级APP带来的流量黑洞是僵尸应用的产生的外因,比如微信公众号这种内容型服务型平台。事实上,微信公众号平台对大批内容型APP构成了直接威胁。比如用户一旦有了某媒体的公众号,就不必要下载该媒体的APP。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号作为一个大容器与流量黑洞,直接吸走了大量APP的用户对其他APP的留存时间与留存率。
另外我们知道,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百度直达号、百度轻应用平台都为创业者提供了服务开发工具与接口。比如百度在轻应用方面让Web App在功能操作、入驻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都拥有相对完善的体验。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微信公众号与百度直达号为他们减少了开发、推广、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也导致缺少资金支撑的中小型移动APP直接投入到巨头的平台,而减少了对APP的更新与经营,这些APP沦为僵尸应用也在情理之中。
成为“APP流量黑洞”的还包括大量高频APP,这些APP几乎大部分来自于BAT旗下,它们成为人们手机中常驻应用的同时,也会尽可能的吸收用户的时间。百度、淘宝、天猫、微信、手Q、微博等等……它们都是流量黑洞。根据此前百度官方披露一份移动数据报告指出,早在201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个用户手机“Native APP”数量增加了5.6个,但每天人均使用的数量却减少了0.9个。2013年Q3高频APP占据了用户85%的使用时长。剩下的大量退居三四线的APP只能拿下20%不到的长尾碎片时间市场。这些因素极大的压缩了相关没有核心竞争优势与内容优势的APP的生存空间,事实上,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精品策略依然奏效 移动金矿大门不会对每个人都敞开
之所以说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一个原因还在于,大量APP的诞生都是试图搭上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赚快钱,却并没有在产品本身做出深耕。我们知道,拥有400万数量级的App市场,近30%的App靠自助生成软件生成。这些自助生成软件有一个类似于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管理系统,开发者可以发布内容、广告与监测流量与用户,为不同类型的APP开发者提供了不同的模板选择、风格样式,只要填写应用名称、产品介绍以及与APP相关内容等信息后就可以瞬间生成一款App,并发布上线至各大主流应用市场。浮躁的移动APP创业环境导致粗制滥造的APP广泛存在,对于这类APP的选择问题,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
目前来看,在移动端,BAT三巨头构建的主流移动APP矩阵与寡头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人口红利已失,移动APP创业者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初兴时的机会,注定会遭遇到如今的寒冬局面,进而沦为BAT势力范围之外的小摊小贩,这与在2010年整个业界都在喊着站长之死的境况何其相似。但无论如何,移动APP创业者需要认识到的是,移动互联网是一座金矿,但已是红海,这座金矿不会对每个人都会敞开,对于缺乏资金链的中小创业者而言,融资环境虽然已变得艰难,但精品策略依然奏效,无论什么时代,疯狂融资炒作依然拼不过一款好的产品。当然,这需要有产品思维、能洞悉未来趋势与用户需求的创业者团队,根据变化的环境而自然演化,从小的细分领域市场入手,创造需求沉淀服务,一样能获得生存的土壤。
作者:王新喜
来自: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