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个公众号的粉丝增长,可以通过营销技巧和短期重度宣传获得,但如果要取得持续成功,则取决于推送内容的质量,微信公众号可以做到基本都是10万+的阅读量,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内容独特”。作者:马伯庸 来自知乎
但是,这个“内容独特”,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内容独特。很多公众号正是陷入这一个认知误区,导致累死累活却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请允许我先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去年开了个公众号,没什么目的性,就是单纯觉得好玩。在制作第一次推送内容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忽然恶趣味爆发,于是做了这么一篇。
它的封面显示效果是这样的,注意看封面预览文字:
而打开之后的实际效果是这样的:
我故意起了这么一个烂俗无比的题目,在预览文章留了误导性词汇,当了一回标题党。只有你打开页面,才能知道我的真实意图。
我觉得这是一个美妙的嘲讽。可惜现实立刻给了我重重一击。推送发出之后,当时就掉了几十个粉——要知道,那时候我的粉丝数才几百人——有人愤怒地指责我:我真是看错你了,想不到你发这些狗屁玩意!取关!
显然他们并没打开内文,只是看到题目,就立刻怒了——当然,这不怪人家,换了我也不会特意点开这玩意去看。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不再玩这个花招,而是正常地发点随笔、考据文章、童话之类的。
但更讽刺的事出现了。我有一天打开后台,看到推送数据,发现我后来推送的十几篇东西,数据都不如第一篇高。这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三十二个健康误解》,在我粉丝不到1000的时候就获得了900的阅读量,转发次数超过80次。
它之所以获得了这么高的关注和转发量,完全是因为那个标题。我相信参与转发和阅读的人,大一半并不了解我,他们只是看到这个标题,觉得哦,中国人的健康误区啊,很值得关注!
我起这么一个标题,本意是为了讽刺微信风气,结果却因为这种风气而流行开来。
这才是绝妙的讽刺。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发生?
从传播角度来分,内容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有趣的,有用的。
什么叫做有趣的?就是搞笑视频,段子合集、恶搞文章、历史秘辛、成语来历、古代传说、国外最美的十个地方之类。你在阅读这类东西时,感觉到的是一种精神愉悦,用来打发时间,用来娱乐。
而有用的内容,则与你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一个人身体不好,对养生类文章关注就会很高;一个人平时使用手机支付比较多,看到一篇防止手机诈骗的科普,自然会重视。最近牛市,炒股类的文章就火到不行;爱吃小龙虾,看到日本人豢养小龙虾的“秘闻”就会格外上心。
无论是养生还是反诈骗科普,我们看它们的目的,不是获得愉悦或打发时间,而是它们可以解决我的某些问题,目的性非常明确。
对于用户黏性来说,“有用”非常关键。比如我加了一个叫北京交警的公众服务号,推送内容很无趣,全是官样文章,但我绝不会去取消关注,因为我可以靠它去查询机动车违章。再比如我还加了一个叫京城美食日记的订阅号,这是我朋友的号,推送不多,很久不更新了。但我不会取消,因为他会定期发京城各处好吃的测评。我俩口味差不多,能吃到一起去。
当然,有趣和有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你可以在有趣的内容里提炼出点道理,也可以把有用的内容写得很有趣。不过在做内容营销的时候,两者的概念一定得分清主次,你必须心里清楚,你的目标人群最最核心的诉求,是有趣,还是有用?(比如一个新闻资讯类账号,同时兼具两个特性,但时政经济类会侧重有用,娱乐体育类会侧重有趣,心里得有本账)
更重要的是,内容得也分平台,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歌。
在微博上,“有趣”的内容可以迅速积聚大量人气,高转发量的不是段子就是明星娱乐新闻。而在微信上,“有用”的内容才是持之以恒的动力所在,是真正能黏住用户的手段。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里,抛开嘲讽不谈,那个标题本身是一个“有用“的标题,如果你们足够有耐心的话,会发现大部分父母亲戚转发给你们的微信,都是类似的标题: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暗示(中国人都该知道)和一个明确的目的指向(健康误区)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发的东西都是有趣类为主,没啥规划和经营,数据也就那么回事。然后我看了一下数据统计,最火的是这两篇。
一篇是20150205发布的自述,讲讲我疑似肺癌的诊治经历。当时我的粉丝数是4万人,但打开这一条打开的人足足有10万+,转发也达到了3000+。
另外一篇是20150214发布的民俗类科普:《羊年生人命最苦?凭什么》,论述羊年生人不吉利的迷信怎么产生的。打开率也有34000,转发1200。
这两篇和第一篇有着一个共同特征,都是给读者解决一个问题——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相亲或生孩子时属羊是不是该忌讳,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所以你们看,在微信上,功能性的内容总是更容易受到关注。
回到正题,丁香系列公众号的定位本身非常明确,是大家最关心的医疗话题。因此关注它的用户,都是对切身健康有格外关注的人。
▼以最近“丁香园”推送的几条内容为例,可以做一个有趣的比较,让我们看的更清楚。对了,这里不涉及内容评判,只是单纯对数据做个对比而已。
“丁香园”的定位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专门制作的内容,不过显然关注它的患者也非常多。
1。5月20日《临床路径本是好经,只是被念坏》,简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阅读量50000
2。 5月21日推送《术前谈话七大技巧80%的医生都没做到》,简介是:这些沟通技巧,不仅只适用于外科医生。100000
3 。5月21日推送《谁是罪魁祸首》,简介是:一些少见的用药副反应汇总。65000
4。5月25日推送《一只病鸡带来的两次诺贝尔奖》,简介是:癌症探索进入新纪元。78000
5。5月26日推送《为了那瞬间的心跳以及刹那的永恒》,简介是“别以为太普通而习以为常” 51000
从阅读量可以轻易地看出来,2最高,为什么?手术关系到人命,这是大家最关心。而且这个话题不涉及专业技术,而是讲谈话技巧,普通人也看得懂。简介也做了暗示:不止与外科医生相关。
而1就是一个反例,推送超过一周,阅读量还不如后推送的,只有5万。为什么?第一是标题高深,很多人看不懂;第二是简介写的更高深。第一眼看过去,很多人连打开的欲望都没有。
(注意,不是说这条做的不好,而是在讲相对推送最高的那条,为什么它的数据偏低)
5也是一个反例,标题起的有点绕,简介也没指明是哪一类话题。
4则是反例中的一个正例:标题不直接,普通读者一看,病鸡和诺贝尔?跟我有什么关系?。但一看简介:癌症探索,哦!这个太重要的!现在得癌症的人这么多,是得看看现在有什么进展。
至于3,它的题目不明显,但简介提及了用药副作用,这也是普通人会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关系到切身吃药的安全。不过内容太专业了,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这5个例子可以看到:如何起一个功能性标题,如何写一个让人觉得有用的简介,和阅读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和内容本身也密切相关。
虽然丁香园这个账号主打是医生群体,但阅读量这么高,是因为这些文章也让普通人觉得有用。
有兴趣的人,可以随便打开一个公众号,从它的标题和简介猜阅读量。多做几次这样的训练,就能抓住其中的感觉了。有志做线上内容的人,这个科训练目不可或缺。
所以,别以为公众号里只有服务号才是功能性的,订阅号也一样。丁香园系列号的高阅读量,是定位精准+内容类别匹配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有其他很多因素决定,但这一条是一切的基础。
重申一下:有用和有趣之间不是对立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对于丁香园这样的定位,必然是有用先行,兼顾有趣,次序对了,效果斐然。
▼除了丁香园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凯叔讲故事。
乍一看,凯叔讲故事是一个内容营销的典范,它最基本的内容推送,就是每天给小朋友发一段童话音频。现在运营得非常成功。
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当然是内容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但追根到底,它实际上还是一种有用的内容,因为决定关注哪个账号听什么的人不是孩子,是家长。凯叔讲故事的功能在于,一来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教育;二来可以让家长脱身,去忙其他事情,解决了他们的两大头疼问题。
事实上,这个公众号的传播路径,靠的正是家长之间的口碑传播。“哎哎,我家孩子听这个可认真的,晚上都不用哄睡觉。” “真的吗?我去加加看”——目的性非常清楚。
罗辑思维,卖点同样是对你人生有益的知识或哲理或思维方式,是功能性的,属性是“有用”。他以微信起家,所以火了,试想一下同样内容如果在微博上首推,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对了,补充一点。丁香园和凯叔、罗辑思维的经营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后两者的个人影响力占了很大关系,而前者是一个专业企业形象,所以具体的内容操作上会有细微差别。
不是鼓励所有人都涌过来做“有用”的内容,也不是说纯粹有趣的东西做不起来——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发些个人随笔,也可以轻松过10万+,但毕竟是个例,不易复制——我看过很多立志做内容的公众号,做的很辛苦,勤勤恳恳制作东西,每天推送,用户反而觉得烦,取关了。如果你把运营公众号当成一件工作的话,那么我建议最好还是先想清楚“有趣”和“有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到底哪个主次更适合自身定位。
题外话
那么,为什么微信上,“有用”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开来?
在这个2013年的回答里,我曾经说过:
(微博和微信)两者会在media和social两个领域继续称霸。
现在来看,这个趋势越发显著了。微博越来越像是个媒体,大家上去看资讯,把社交互动和办事留给了微信。
▼再次引述:
公共账号的设立和限制群发信息的次数,可以视为微信的一次理念拉锯。到了5.0以后,微信将公共账号分成服务号和订阅号,整个发展路线图已然清晰。微信试图在保持social特色的前提下,从media转向function orienation,比如微信为招商银行开发的服务账号,重点不在于资讯发布,而是提供各种移动服务。微信已经或即将发布一系列功能,如移动CRM,会议参与系统、售前售后服务、实时在线咨询等,都显示微信强调的是function,而且是具体到service这一个层面——甚至腾讯内部已经开始用微信的HR助手来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这些迹象表明,微信不打算在跟新浪微博的主场跟它火拼,而是独辟蹊径,走迂回战略。功能性的强化路线,让微信和各类企业找到了利益共同点,站在了同一条战壕内。企业固然可以通过微信提供多样化服务,微信也可以借助广泛的企业门类,把service和原本就很强大的social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基于微信平台的S+S内生态圈。只要你开了微信,朋友圈,银行业务、餐饮查询、商品购买、会议组织、员工管理等等全都集成进去了,你甚至不需要其他任何APP
Social+Service,这是微信的基本策略,而且现在执行得越来越深化。比如过年红包大战,就是把社交和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显例。再比如咱们今天的主题,公众号文章。原本的公众号推送内容,是典型的单向媒体,读者不知道其他读者的反应,也很难与后台产生互动,甚至连这篇文章多受欢迎都不知道。现在呢?阅读量公开可见,点赞功能开了,打赏功能开了,评论功能也开始有了,S+S的特征越发醒目。还有什么还款电影票机票火车票充值打车,不断刷新增多。
在这种一切向功能性倾斜的大环境下,用户慢慢地被培养出“功能性使用”的习惯,去微博找乐,去微信找事,所以在公众号上看文章,不自觉地就会把这个习惯倾向带出来。
仔细想想,你的亲戚们给你转发的微信文章,是“全球装帧最美的十本书”多,还是“惊人!电脑辐射可致白血病,买仙人掌保平安” 多?
你爹妈跟你争论买房靠近基站好不好时,哪一句话更可能用引述权威的口吻说:“你这死孩子,人微信上都说了”,还是“你这死孩子,人微博上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