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微信群越来越多,能聊的越来越少。如何运营一个高活跃度且有质量有秩序的微信群,也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本文着重描述了一个有活力的微信群运营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看李善友教授的《互联网世界观》,看到书中提到现在的时代越来越趋于产品+社群=自媒体的时代。结合我最近遇到的社群运营案例—一个我深度参与的社群—BM及相关群分析。
BM最初是依靠群主的个人背书搭建起来的,我们因为群主的认真和极强的执行力,发现一个群竟然可以发展的如此迅速。我先叙述一下群的目前情况:
BM群全称BetterMe大本营(元老群)目前群已接近满员状态
群孵化出了绘画分群和码字分群,效果都很好
目前已经一个半月的状态,群仍旧处于发言质量高阶段
你会在这几个群中发现每个人都在成长
这样一种陪伴式的成长其实慢慢的变成了大家的刚需,毕竟懒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
可是,我们还发现了几个重要的节点:
群友进群存在一定的门槛,门槛是什么?
1、先说大群:BetterMe大本营元老群。在大群有分享,基本上嘉宾在大群的分享保证了大群的活跃性。通过加群主,然后再到大群听分享,当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群的门槛比较低,但是作用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召集一帮人,就这么简单;
2、再说主题群,不同的主题帮助更好的将用户标签化,其实也是相当于一种数据化管理。听了嘉宾分享,由嘉宾为主线裂变为各个主题营群,再通过主题的分享,其实也是帮助大家去更好的帮助变成更好的自己。
分享其实是现在很多群都会去坚持去做的一件事情,然而不同的群主其实在做分享这一块,有自己不同的分享流程,那么一般的群主可能只是单纯的将分享作为请人做分享。
BM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将分享这个机制规范化和流程化。BM有一个内部雷锋组就是为了让群更好的更规范化而去优化各个事项。
从前期的邀约,到采访,设计,收集,预热,协助,主持,控场,到后期宣传都变成了一个正规的流程。作为少有的几个能够参与到每一个流程的人之一,虽然中间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将这块更加优化,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以后可以具体讲一下分享是在BM如何具体实施的)
群倡导的是陪伴式成长,如果单纯的让大家自由成长,我们发现没有多大的能动性,就像我们如果在学习,其实每个人的效率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BM群采取的是什么解决方案呢?每天打卡,打卡为了什么?
打怪升级,进入高阶学习者状态
达到一定等级帮助才华变现
遇到更多更好的人,与优秀者在一起
群友经过上面三步被“虐”的过程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变化,变成了一个与以前不一样的自己,这就是BM所带给用户的魅力所在。
然后我们发现了什么?BM作为一个社群除了输入,更是在输出。
那么群友呢?群友为了把自己最好的呈现出来,除了在不断输出,更重要在输入,通过听分享,通过打卡,通过死磕自己想要的技能。
刚才说了那么多社群给群友和社群本身带来那么多好处?其实我们的群管理其实做了些什么?
大家将自己身边的资源都整合在一个大群。其实包括我们自己经常被亲朋好友拉在一个群里干嘛?为自己的孩子投票,这当然也是一个流量整合的一个过程。
BM最初做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嘉宾分享和优质群友的特点,给大家一个期待,将资源和流量做了一个整合。当然,单纯这样加一个群肯定不行。接下来做的是什么?
我们发现标签化管理帮助将BM这样一个大流量的群体做了一个流量对口分配的过程。
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在以前,还没有霾的时候,水缸水满了,我们会怎么办?
最上面那层,可能就比较脏,因为距离空气最近,可能还会有虫子,但是养分足啊,我们就用来浇花。
中间层呢?我们可以用来淘米洗菜啊。
最下面那层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开个脑洞,最下面那层有泥还有点水,是不是可以种点人见人爱的荷花?这样的合理分配就使得整缸水得到了充分利用。
其实BM群做主题分群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我们发现他将流量分配,标签化管理,其实所谓的大数据,不是多数据,而是在有大量数据下,懂得区分和分配数据才可以作为一个极大的作用点。
这个点在哪里?其实我们不妨去思考一个问题,用户体验。
我们发现BM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飞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我们发现一个大群裂变的迅速,我们也不断的在大群挖掘一些新的特点,去符合“Better Me”这样一个主题去分化,打造一个又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主题营,同时实质上也是降低了大群的沟通成本。
如果是只加了一个群的可能不会发现其实作为BM群是内部孵化了几个同质群,通过内部的孵化竞争选择出来最优质的群,这样一来,其实也是带动了分群群主的管理积极性。
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什么?活脱脱就是个产品啊!
这个产品(即社群)有着不同程度的kol,将用户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
最后给大家留下思考的时间,那BM做了这样一个社群,我们商业模式可以有哪些?我可以从哪里盈利?
作者 罗崇杰Loh(ID:graduate-from)来源 :BetterMe大本营(ID:tobeBM) 转载请注明出处